思想养生是道家思想,道家中医养生为导向——白龙王许少峰
“清静无为”、“返朴归真”、“顺应自然”、“贵柔”等主张,对养生,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,从而达到延年益寿。
所谓生,就是生命、生存、生长之意;所谓养,即保养、调养、补养之意。养生”须从“养源”始。
叶法善有“知万物之源”一说。
叶法善认为的“知”,不应作知解释,应作知觉、感觉、见解、知识、了解,通“智”,聪明、智慧解读;同样,叶法善认为的“源”,不应作水源、源泉解释,应作自然、环境起源解读。
总之,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。
遵循天地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,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,保持生命健康活力。从而达到保养身体、减少疾病、增进健康、延年益寿的目的。
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、哲学家,也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养生家。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思想,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。以柔克刚、以退为攻的军事思想。以炼气为核心的养生思想。
思想的核心是“道”。道者,一也。一者,混然一气也。
天地万物没有形成以前,宇宙太虚只存在着混然一气。天地万物均由这混然一气所产生,她是天地之始,万物之母。但这混然一气变化莫测,很难用语言文字去表述。於是就强为之名曰道。可以说,这就是“道”之由来。
正是由于对“道”的论述,玄之又玄,不可捉摸。於是有人把“道”同“神”联系起来了,认为通过修道,就可以成为神仙。在这种思想基础上,逐渐发展成为道教,则被奉为教主。养生修炼术,则作为道教修炼术得以继承和发展。对宇宙太虚之气,不要说两千多年前的说不清楚,即使今人,恐怕也很难用语言文字去表述。
大气有形状麽?有大小麽?有头尾麽?孰能言之?难怪老子只能用玄妙之词加以表述。
“道”这个名称,本身就是很勉强的。“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”。这还不足以表述其本意。又“强为之名曰大”。似乎也难以尽其意。
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”。“希、夷、微”此三者,还是不能穷极其意,只好将此三者混而为一。这个“一”是对“道”的又一种表述。
清,“道一而已”。道者,一也。“一”就是“道”。这个“一”,乃先天混然一气也。
“通天下一气耳,圣人故贵一。”“一,元气,道之始也。古昔天地万物同得一而生。”
可见,一者,气也。
道乃一,一乃气,道自然就是气了。这个气,乃天地万物之本源。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“道——气”,这也是养生学思想的核心。反映了唯物主义思想,从而摆脱了“道”的神秘性。
这个“摆脱”不是后人强加的,不过是恢复的本意罢了。
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”。其意是说,混然而成的太虚之气,先於天地而存在。故为“天地之始”,“万物之母”。天地万物都由混然一气所产生。
对万物产生的过程,还作了进一步的描述。
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。
“一”指混然一气,强为之名曰道。“一”即“道”也。此为“道生一”也。
“道一而已,故曰道生一也。”混然一气包含阴阳两个方面,谓之二。即一生二也。
由於阴阳二气相交合,便产生了新物体,此即二生三也。
新物体也包含阴阳两个方面,阴阳再交合,又产生其他新物体,天地万物就这样产生了。此为三生万物也。天地万物无不是阴阳冲和之气的产物。
有人对“天地万物生於有,有生於无”很不理解。有和无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立的,其实又是统一的。有和无都统一於“道”。
“有”指混然一气,即“一”,亦即“道”也。
“道”也是“无”,因为天地万物没有形成以前,“道”就存在了,所以说“道”又是“无”,“有”和“无”都是对“道”而言。
这同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的思想是一致的。
“有”和“无”的关系,即是“一”和“道”的关系。是二而一,是一而二,是对立的统一,皆统一於道。
有和无“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。
道既然是指先天混然之气,那麽,所谓修道,自然就是修炼先天元气了,这并非神秘之事。
大家都想知道如何修炼。静、自然是修炼的总法则。修炼中,要放松,要柔和。“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”要像婴儿那样柔和。因为越柔和,周身气血越通泰。
修炼中,要自然无为,不可强求,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“自然”是“道”的体现,可以说,自然就是“道”。
天地之所以长久,正是由於天地效法了“道”的自然法则。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。天地任万物自相治理,任其自然发展,故能天长地久。
“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”。天地不追求自己长生,顺其自然,所以能长生。人要想长生,就必须效法天地,自然无为,与道相合。
“道法自然而然也。”“清静无为,循乎自然,此天地人之正也。”总之,天地人都要以自然无为为法则,这才是正道。
‘自然’二字悟得越深,功效就越好。”只有这样,人心才合於道心。否则便是反其道而行之,怎会有功效?
修炼中,要排除杂念,以达高度的入静状态。眼耳最易走神。“塞其兑,闭其门”。闭塞其眼耳鼻口。“目说於色,耳说於听,鼻说於香,口说於味,皆济于一心。故塞其耳目鼻口之说,以闭其一心之所欲,则神明不出”。说者,悦也。塞兑闭门有排除干扰、断绝欲念、定心安神之作用,以求入静。
“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,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”。
虚者,空也。心中无物谓之空,心中若有念头,不能称为空。心里什麽也没有,无思无为,就就是“虚极”境界。也就是高度入静的境界。虚是静的前提条件,而静又是虚的必然结果。
心虚则能静。静而守之。当静到一定程度,人体内气就会发动起来,周身内气涌动,即所谓“万物并作”也。
动由静生,静为动之根。内气发动之後,慢慢由动又回复到静。即所谓“夫物芸芸,各归其根。归根曰静”也。
这里包含着两个转化。
其一,是静极生动。
由静转化为动,从虚无转化为有,无中生有。
其二,是动极则生静。
由动转化为虚静,由有转化为无,有生无。
这种动静之转化、有无之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,正是道的体现。
常者,常久自然道也。如果不明白常久自然之理,妄作,不仅不能成功,而且会带来灾难。当归根又回复到虚静状态之後,体内真气越炼越足,甚至有明显的感觉。
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”。
从这一章的生动描述,可看出老子本人,对修炼是深有体会的。
根据我自己在修炼中的体会,对炼小药景象的描述,对炼大药景象的描述,层次分明。随着修炼层次的提高,可以达到:“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”。
“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,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用其爪。兵无所容其刃”。“毒虫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”。
这些描述,应该是炼成大道的必然结果。也可以说是检查真假炼成大道的标准。没有达到这种境界,那就是假的。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的。绝不可自欺欺人,害人害己。那是很不道德的。要炼成功,确非易事。必须持之以恒,勤修苦炼。
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”最聪明的人,为求道之真谛,而勤奋修炼。同时,还要循序渐进,不可急於求成。
“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层之台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”。事物的发展,总是由量变到质变。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条件,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。量变是质变的基础,没有量变的积累,就不可能发生质变。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
那种追求什么速成之类的想法,既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,也是很不现实的。简单说,是根本不能实现的。修道若能速成,这个有限的地球,仅仅是“神仙”,就会多得装不下了。修炼大道,除炼气养生之外,还要多做善事,以养性。修身养性缺一不可。
“常与善人”。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於道”。常给他人做善事,要像水一样。既有利於万物,而又不争功,处众人都不喜欢的低下地位,像水一样往低处流,顺其自然之天性,不可强求,这就几乎接近道了。
行善就是积德。
“重积德则无不克;无不克则莫知其极;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;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;是谓深根固祗,长生久视之道”。重积德则无不胜。“重积吾之德,则无不胜於人欲矣。无不胜於人欲,则合于天道”。无不胜於人欲,则与道合。合於道则深根固蒂,永古长存,故能长生久视也。
总之,行善积德,顺自然之天性,以克服人欲,与道相合,则可永古长存,长生久视。
养生思想,主要包括修道和积德两个方面。
所谓修道,即炼气也。所谓积德,即行善事也。炼气在於修身,行善在於养性。修身养性是对立的统一,是二而一,是一而二。要修好身,必须养好性。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修身属道,养性属德。
wlfengshui
道即德,德即道。
无德不能成其道,
无道也无所谓德。